「允許自己無意義的動作!」「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二月二十八日,大夥兒沈浸在自在的舞動之中,享受著大合唱的美好。
在劇團裡,已經許久沒有玩大合唱了。過去曾有一次團練時短暫地嘗試了一回,卻發現那種大合唱的感覺和我過去所體驗的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促成了這次大合唱內部工作坊。
學習大合唱這個形式,可能需要至少三天的時間。「三天感覺不太夠,可能要五天。」在一天的工作坊結束之後,夥伴這樣評估著。的確,時間永遠是不夠的。把我過去學習大合唱的經驗零零總總加起來,大概也只接近五天的時間,可是除了一開始學習大合唱的那兩天之外,另外的時間多半是進階工作坊中的一個段落,一起練習的夥伴通常也是不同團體裡的朋友。這和與同一群人工作五天,無論在深度和高度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同樣是四位演員的演出,如果流動塑像是四重奏,大合唱就是交響樂;如果一頁頁是一條河,大合唱就是大海洋。也因此,想要做到理想中的大合唱,實在是件非常困難的功課,尤其是在演出中呈現,如何表達說故事人故事的核心,還需要更大的視野和更多的想像力。
一般在帶領大合唱的活動中,比較簡單的方式是透過鏡像和菱形大合唱入手。菱形大合唱的練習有助於學習領導權的轉移,但是因為團體裡一半以上的夥伴都曾學過,因此在思考之後,決定從自發性和團隊默契的練習著手。
為了達到團體能夠自發性地創造,得先做一些準備。為此,工作坊中花了一整個上午的時間,做自發性,跟隨和創造性的開發。不過這顯然並不足夠,於是在下午又加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練習放鬆和身體感知。所以真正練習大合唱的時間,只剩下兩個小時不到。
一開始的大合唱,是從無主題的大合唱開始。無主題的大合唱能帶來很好的流動感,讓自發性及彼此的感知漸漸打開。為了讓自發性能夠出現,需要足夠的等待和對身體的信任。一旦「合唱效果」(這是夥伴提出的名詞)發生,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加乘力量。這種「同步」的感覺是美好的,現在是誰在領導根本不重要,領導權是否轉移這件事情自然而然就會消失,剩下的只是是否和團隊融為一體的感覺。
無怪乎Veronica老師會將菱形大合唱比喻為便宜的大合唱(cheap Chorus),我完全能夠認同。當然,菱形大合唱的本身容易操作,也有許多優點,所以我們仍然會藉此練習,讓夥伴們更容易地順從自發性。
在無主題的大合唱之後,開始加入音樂。大合唱的音樂是另一項難題。應該說,樂師也得透過樂器和演員一起「大合唱」,樂師所面臨的挑戰,難度比演員更高。
隨後,我們加入了情境,開始各種大合唱可能性的嘗試,並試著以大合唱演出一個故事。故事的演出並沒有發揮大合唱的效果,不過這是第一次的嘗試,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討論。讓人訝異的是,三位演員同時覺得這個故事適合使用倒敘法,但是很可惜地並沒有順著這個自發性演出,不過,這也顯示出了另一種可能性。
透過一天工作坊的嘗試,我們發現還有許多功課需要學習。「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就代表自己還有很多成長的空間,這是很美好的感覺。」夥伴說出了一天工作坊的心得。當然,我也明白雖然我們知道很困難,但是正因為已經短暫的體驗了大合唱那種彼此交融的時段,相信這份美好會帶給大家動力,去嘗試各種可能性。
今天有一個有趣的收穫,我發現在觀賞大合唱的時候,演員的眼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要演員的眼睛表達出同樣的情緒,朝著相同的方向,「合唱效果」幾乎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並讓演出成為一個整體。至於語言,如果代換成歌,或許更能名符其實。
大合唱?也許下一回,可以從合唱開始嘗試呢!
註:在進行此一內部工作坊之前,劇團的團練已經事先針對史氏的三個焦點領域、舞台上的動機、即興的自發性、舞台上焦點轉移、拉邦八要素和在六家文化節中劉紹爐老師所介紹的音聲工作坊的技巧,進行了練習。顯然這些練習發揮了一定的效用,不過如果能夠更緊密的結合,效果應該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