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有故事讀書劇會 2007-11-Readers

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

有故事讀書劇會 
 

場次 主題 時間/地點 名額限制
一人一故事劇場與療癒

主持人:侯斐媛/導讀人:林世坤
11/03 10:00~11:30
新竹市家庭教育中心視廳室
新竹市東大路二段
151號(圖書館二樓)
15
我要報名
  一人一故事劇場能為人們帶來具有療癒性的體驗,那麼又如何運用在療癒相關的議題上呢?此次特別邀請阿坤為我們導讀《即興真實人生》第八章的內容,並分享他在美國聖伊莉莎白醫院實習時,使用其他戲劇形式的經驗。

本場次活動為「封閉式讀書會」,限有實際一人一故事劇場正式演出經驗者報名參加。

東西方思維架構和一人一故事劇場

主持人:侯斐媛/導讀人:李志強
11/09 19:00~20:30
新竹市家庭教育中心視廳室
新竹市東大路二段
151號(圖書館二樓)
15
我要報名
  西方人見樹木,東方人見森林。在重視個體的西方文化和重視關係的東方文化中,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呈現或發展是否會有所不同呢?本次活動將由阿強為大家簡介《思維的版圖》所提出的東西方思維模式,並進一步探討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可能產生的差異。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
一個佛教徒眼中的一人一故事劇場

分享人:李志強
11/12 19:00~21:00
覺風學苑/台北市松江路9015號一樓
15
我要報名
  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即興表演的戲劇形式,將說故事人的真實故事,透過演員與樂師即興演出,並將演出當成禮物送給說故事人。因此如何發現故事,邀請人們分享故事,並讓故事重現,一直是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挑戰。這也不禁讓人想起觀世音菩薩頓時身生千手千眼的故事……。

免費活動!須事先報名!參與者並會收到一份精美的小禮物!

侯斐媛

新竹市家庭教育中心資深志工輔導員,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理事,為資深讀書會帶領人,目前亦為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成員。

林世坤

諮商心理師,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創團員。目前服務於新竹天主教社會服務中心,中華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合譯有《即興真實人生》。

李志強

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團長,文字工作者,PMP專案管理師,長年服務於非營利組織,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合譯有《即興真實人生》。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時光倒轉-百寶箱風采集

時光倒轉-百寶箱風采集

- 隨思筆記 -

一、

  這是個學習之旅--從打包行囊開始,學習如何在天然的氣候變換,與人體的承受力間,取得平衡以維護健康、學習如何在課程開始前,蒐集明確的交通資訊,使行程得以有效掌控,順利抵達、學習如何在矇懂中,將老師數十年戲劇功力所傳授之精要,領略一二、學習如何在演出中,精確地表現出角色的樣貌,傳達其所思所感的種種、學習如何在與夥伴的交流互動間,分享彼此的經驗、學習如何………【回溯戲劇】--西元二00七年十月十九至二十一日,存留在旅者身心靈中的【百寶箱】。

二、

  惱人的秋,忽冷忽熱的溫度,讓手中、背上的行囊,增添了更多沉重的負載。而這,只是個有形的開始--搭乘公車-再轉火車-再轉公車,行程於焉展開。三個多小時後,終於在課前的最後一分鐘抵達「差事」。>_<

  然而,夥伴細心體貼的「手機導航」,讓我能一路順風、夥伴親友的熱情接待,讓我三天兩夜之旅有了落腳之處、一同旅行的夥伴們所給予的指教與讚美,讓我受益多多、觀眾們的熱烈觀賞與回饋,讓疲憊的排練有了最好的代價。當旅程結束時,心中行囊無形的沉重負載,則是滿滿的溫暖與感謝……。^_^

三、

  針對議題,各分組依其討論結果所模擬演出的劇情,藉著分解、串聯的排列組合,架構出故事的雛形﹔劇本,就在故事場次一次又一次的排練-修正-再排練中,逐漸定稿。而我,連續兩夜的睡眠不足,在渾沌中,依靠著咖啡因的提神作用,強打起精神投入每次的排戲--走位、順詞、肢體、表情、聲音、情緒、和對手的互動……,如何恰如其分的在舞台上呈現,這真是個體力、耐力、意志力與臨場反應力的磨練,也是場【親臨戲劇】的深刻體驗。啊,真好!在這片遼闊的天地裡,懷抱著微微的風、暖暖的陽和滋潤的泉--有些潛藏在內的「戲胞」,開始慢慢地生根、發芽,我已呼吸到「新生命」的氣息……。

四、

  白鬚華髮的老頑童,頂著大師的絕技,在「萬紅點綠」的引領中,一步步地施展開來--理論解說、實務工作的經驗分享、選定議題、分組討論、整合各組的討論與演出、任務分工、觀察指導……,就這樣,老頑童帶領著我們完成了讓觀眾讚嘆的精采演出,以及持續留存在參與者心中,對議題無限延伸的探討和再思索--對個體、對家人、對社群、對文化意識……。

五、

  回程的火車上,在沒座位也不想搶座位的心情下,很巧合地,我站在一家母子女三人的座位前,一路從台北看著他們的互動直到下車。這一個半鐘頭裡,我持續觀察著所探討的性別議題--從姐弟親暱地玩著猜拳遊戲,到媽對姊的角色過度期待與不公平、媽對弟的寵溺、姊因受委屈而憤憤不平與撇頭嘟嚷、弟因所需未獲立即滿足而大聲哭鬧、媽為平息弟的哭鬧而給予他所要的東西、姊為討好媽而配合哄弟、另一家母姐弟加入了互動遊戲……。

  一幕幕的家庭人生戲劇,正活生生地演出著。老頑童說戲是要帶回社區、帶回鄉里,讓這樣的議題,藉由戲劇的演出與探討,延伸到各個角落與人的心中,使得愛的意念與善的思想,導引人們做出對的行為,得到好的結果--是呀,正如他這幾十年來所做的,那一顆顆的種子,仍在傳播著………。

玉華寫於2007.10.24 TIE工作坊後記

Playback Theatre的樂師

這是一份一人一故事劇場樂師工作坊(2007.10.10)的輔助文件,作者是JesterJester是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的一員。

要成為一個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樂師,有幾個基本的要求。第一,傾聽的能力;第二,表達的能力;第三,團隊合作的能力;第四,執行儀式任務的能力。

另外,每一個劇團、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的樂師,崇尚精簡地呈現說故事人故事的核心。適用於本團的概念不一定適用於其他的團體或是個人。

本文僅是作者一己的經驗之談,並不代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樂師的標準。若無醫生指示請勿任意服用,如產生任何不良之作用與副作用,作者與劇團恕不負任何責任。

主要參考書籍:《即興真實人生》、《聆聽心靈樂音》

儀式與樂師

當演出開始時,大部份的時間裡主持人會把主導權交給舞台上的演員們,此時樂師便接替著主持人,繼續儀式性的輔助角色。

許多故事的呈現是從音樂開始。音樂的出現代表此時的舞台將進入一個不同的時空場景,所以音樂也可以說是舞台上即興表演的第一個Offer。許多演出也以音樂作結,因此音樂也可以說是舞台上即興表演的最後一個音符。

樂師的音樂協助故事的推展、協助觀眾了解並清楚地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且讓說故事人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故事。當然,也在主持人保持沈默的同時,協助主持人完成任務。

想像原始部落的宗教儀式中,音樂和唱詠在儀式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教會的傳統陷入了過度儀式化的窠臼時,馬丁路德所採用改革手段之一也是音樂。人人皆是祭司是新教的主張,在天主教會中一般信徒只能默默聆聽,也因此新教需要找到人人都能參加歌唱的簡潔形式,這就是「聖詠」的由來(當然,這裡面也包括了語文的因素)。

演出與樂師

除了儀式性的參與之外,在演出的過程中,樂師和演員同時「出現」在舞台上。因此,樂師和演員一樣,不斷地透過施與受的過程,在舞台上即興演出說故事人的故事。唯一不同之處是樂師並沒有實際上出現在舞台中央,而是透過「聲音」和演員共同演出。

正因為和演員一樣,因此演出中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角色、一個環境、一個物件、一個情緒或是一段故事。樂師為了能夠在舞台上呈現這些不同的樣貌,需要做一些準備。

由於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的樂師,並非為樂曲服務,而是為故事服務,所以高超的演奏技巧並不是最重要的要求。那麼,一個演出中的樂師,需要做好那些準備呢?

簡單地說,樂師的演出需要以下四種能力:對故事和演出的敏覺力、和演員共同演出的能力、產生適當音樂和音效的能力,以及放手去做的勇氣。

因為音樂具有強大的穿透力和影響力,一個「錯誤」的聲音就足以破壞整場演出,因此有時樂師的演出和演員相較,需要更大的勇氣。這部份有時反應出樂師的直覺,但更多時候可能僅是跟隨演員在舞台上的演出。當舞台上某位演員的肢體伸展到極限時,一個適時的音效提供了一個轉折的可能。當故事在舞台上遲滯不前時,一段過場音樂能夠讓故事加速前進。

簡單地說,樂師要有把「所見」轉變成為「所聞」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重點不在複雜的音樂和技巧,適時適所適量即可。有時突如其來的沈默,其力量遠超過三分鐘不停的吶喊。

當然,樂師需要可以上手的樂器來輔助。一般而言,最容易掌握同時也是幾乎每個樂師都擁有的旋律樂器,就是自己的聲音,而節奏樂器則是掌聲。另外,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可用的素材,無論是紙袋或是塑膠杯,只要能夠發出聲音,都能夠成為樂師可用的素材。

雖然說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樂師不一定要擁有很好的音樂演奏技巧,但是好的演奏技巧的確能讓演出變得不同凡響,因此掌握一項主要的樂器能夠協助樂師處理各種可能的故事和情境。至於敏覺力以及和演員共同演出的能力,不但需要同理心的培養,更需要舞台上的專注和與團體配合的默契,這部份留待「配樂與樂師」再談。

配樂與樂師

樂師可以使用配樂的觀點使得工作變得更容易。而配樂的工作大致上可以分成下列幾項:區分聲音的重要性、掌握時間點、呈現故事的核心。

首先,在舞台上要區分不同聲音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將一幕戲的聲音分成「對白」、「旁白」、「環境音」(現場音)、「雜訊」、「背景音樂」和「音效」等等。在Playback的演出中,大部份的時候,「對白」和「旁白」都發生在舞台上,只有極少的機會,演員會嘗試用和樂師對話的方式,來製造效果。因此,樂師能夠提供的音樂,重心主要是在是現場音、背景音樂和音效這幾個項目。

為了讓觀眾能夠感覺到這些舞台上的聲音,因此聲音有不同層次的重要性。一般的狀況下,對白和旁白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需最清楚洪亮,接著可能是重要時刻的音效,然後是背景音樂和環境音。最後,雜訊必須儘量去除。有時需要環境音來塑造或影響氛圍,此時環境音的重要性便會放大(如森林中恐怖的感覺)。

一旦排列好各種聲音的重要性,樂師就容易掌握分寸。當演員在對話時,配樂的音量要降低,甚至無聲。而在舞台上出現不必要的沈默時,樂師則可適時地放大環境音,協助故事演出的進行。

在認識「音量」的控制之後,接下來要關心的課題就是「什麼時候」要製造聲音。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正如同「棒球場上,當新上場的投手連續投出三個壞球,教練要不要喊暫停」或是「籃球場上,當被對手連續投中五個三分球時,教練要不要喊暫停」一樣,並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有一個簡單的觀念可以提供參考:「音效要出現在能夠加值的地方」。諸如故事情節的轉折處、結尾的定鏡、隨著演員肢體延展都是很好的時間點。

和影片的後置配樂不同,PT的配樂即時且具有互動性,亦即配樂的本身亦會參與演出而直接影響結果,同時在即興演出中並沒有修正的機會,所以需要更大的決心和勇氣

相反地,由於演出或觀賞的過程是線性(時間)而且無法重覆,一點小小的失誤如果無傷大雅,便不會被一再檢視,所以某個程度上也可以「忽略」小小的失敗。

最好的音樂不見得是最好的配樂。有時配樂太過「搶鏡頭」,反而會把觀眾的注意力由舞台上拉到樂師席,減弱了演員演出的力量。正所謂: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得少不如說得巧。

成功的配樂,在完成任務(襯托劇情需求)以後,會默默地回到無聲的狀態,正如同每一位演員在送出演出這份禮物之後,放鬆自己,回到空的狀態,以便進入下一場演出。

Playback的演出中,如何掌握核心的要素,則是第三項要留意的地方。這部份對於主持人、演員和樂師,都是重要的功課。

任何的配樂都有其服務的對象,在一般的影片中,服務的對象是影片、意圖和故事;在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中,服務的對象則是故事和演出,前者和說故事人有關,後者和演員及觀眾有關。

由於樂師的存在也是演出呈現整體的一部份,因此樂師和演員一樣,也強調精簡的演出、用詞和音樂。不過說精簡很簡單,但是要怎麼辦呢?有個簡單的作法,那就是保持專注。

專注是樂師配樂時最重要的事情。在聆聽故事時,樂師同理說故事的人,掌握故事的核心和精華。在主持人下指令時,樂師同理主持人,掌握演出的形式和可能的節奏以及流程。在演出的過程中,樂師以觀眾的角色同理舞台上的演員,一方面參與演出,一方面以觀察者的角色協助修正整個流程。

因此,樂師最重要的特質是用心傾聽,而不是拚命演奏。如何用最精簡的方式,把故事的核心要素呈現,並協助主持人、演員演出,是每個樂師的挑戰。一旦我們能感受到演出中的各種情形,就能進一步評估「夠不夠」。如果不夠,接下來才是思考如何用手上的樂器創造出最好的效益?

最後附帶一提,影片在加上聲軌(音樂和旁白)之後,必需要站在觀眾的立場修過,即興表演雖然沒有這個機會,但是試著把自己放在觀眾的立場去配樂,也是個有用的方法。演出的過程中,樂師的位置其實比較接近「觀眾」,而非「演員」,也因此能夠縱觀全場,提供必要的支援。

既然是個「觀眾」,那麼在觀眾期待有聲音的地方適時的發聲,不是很有趣嗎?

形式與樂師

在不同形式中,樂師有著不同的任務,有時必須唱獨角戲,有時則得負責切割不同的幕和場景。簡單的對照表如下所示:

形式儀式演出配樂樂師的工作
修正/轉化參與演出
流動塑像開場、結尾、參與演出
轉型塑像過場分幕(含頭尾)
一對對過場分幕(含頭尾)
定格過場分幕,下標題後短暫配樂
三句話參與演出,每一句話單獨使用一種的樂器
一頁頁參與演出(可協助結尾)
四元素讓座給表演音樂的演員
敘事者V參與演出(可協助結尾)
自由發揮開場(序曲),結尾,參與演出
大合唱參與演出(可協助結尾)
拼貼參與演出(可協助結尾)

在一對對、一頁頁、定格等形式中,樂師扮演著切割場景和幕的功能。在大合唱或是流動塑像中,樂師和演員一起演出,或是呈現出獨特的氛圍。

在自由發揮(或稱故事、角色扮演)的形式中,當演員們正在佈置場景時,樂師的音樂是此時唯一的演出者。此時樂師要用音樂來塑造氣氛,一首合適的歌曲或是一段充滿情緒的音樂,能讓演員在開場時更有力量。運用歌曲時,和所有即興的表演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限制,改歌詞、拼貼歌曲、即興創作都可以。當然,要照顧到故事和藝術性質,不能讓演員無法順利演出,或造成觀眾的反感。

就像不同的演員有不同的風格一樣,其實樂師也是如此。由於樂師並不是一人一故事劇場的主角(基本上不會有人選樂師來扮Teller actor),但是卻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能讓故事由平面變成立體,也可以協助演員伙伴們更容易的演出,協助觀眾更容易接收訊息。也因此無論何種形式,樂師都得仔細聆聽故事,分析故事的內涵,更要全神貫注的觀察伙伴們的演出,適時的給予支援。

一個好的樂師在演出時,他的眼光不會離開舞台太久,不會低頭自顧自地玩,因為他一直和舞台上的演員站在一起--樂師,也是一個重要的演員啊。

(By Jester 2007.10.10)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參加劇場普羅計畫(TIE工作坊)

左起:志強(演出時飾阿雄),Prof. John Somers,玉華(演出時飾婆婆),碧芬(負責百寶箱的製作)

戲劇教育界大師級人物John Somers來台開設工作坊,團裡有四位伙伴報名參加(三位報名台北場,一位報名高雄場),參與的伙伴都有滿滿的收獲。以下是伙伴們的分享:

阿雄,如坐針氈--TIE工作坊後記 (By Jester)

時光倒轉-百寶箱風采集 (By 玉華)
演出時的節目單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一人一故事劇場基礎工作坊DM

一人一故事劇場

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

基礎表演工作坊

~~~~ 講  師 ~~~~

高伃貞:英國Exeter大學創造藝術教育研究所畢業(2000年)、美國一人一故事劇場學校畢業(2006年)。現任北投女巫劇場指導老師、台北縣家庭服務中心一人一故事劇場指導老師、天母婦慈協會戲劇指導老師、九年一貫戲劇教育講師。

主辦單位:悅萃坊、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

邀約對象:年滿十八歲,對一人一故事劇場有興趣的朋友(人數以16人為限,未滿12人不開班)

上課時間:11月17日(六)~ 11月18日(日)

9:30-12:30、14:00-17:00、18:30-20:00(11月18日晚間實驗演出)

上課地點:台溪里集會所二樓教室(新竹市警光路29號)

課程費用:學費 2500元(三餐自理)

報名方式:

一、十月一日開始接受報名,額滿為止。

二、及早報名者將有機會獲贈《即興真實人生》乙書。

三、詳請請上劇團網誌http://breezygest.blogspot.com/

一人一故事劇場簡介

~~~~ 緣  起 ~~~~

Jonathan FoxPlayback Theatre──「一人一故事劇場」形式的創辦人。自1974起,他與一群同好結合了心理劇與原住民族集體聚會的儀式與精神,創造出這種獨特的劇場形式,希望能藉以提供現代社會一種分享平等尊重的藝術場域,並成為社會淨化與改革的力量。

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精神著重對話、傾聽、同理與接納,表演練習著重肢體與聲音的直覺開發與創造。這樣的表演形式已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其本質適用於在場任何人的需要與所關心的事,幾乎可以在任何環境裡進行。目前已有五十多個國家有一人一故事劇團,同時正不斷地擴展中。現今在台灣有許多老師、劇場朋友和社區志工學習這樣的劇場形式,並且應用在學校和社區的服務中。

~~~~ 釋  意 ~~~~

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即興演出現場觀眾所述說的親身經驗的互動式戲劇表演。以劇場的形式,演員依照對故事內容及感受的同理與共鳴,如實地將一段段真實的生活點滴或生命經驗呈現在舞台上,並將此正面的回饋,當成一份珍貴的禮物送給說故事的人。

~~~~ 戲劇饗宴 ~~~~

好戲即將上場囉!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定於11/17-18(六、日)這兩天,特別邀請悅萃坊高伃貞老師到新竹開設「一人一故事劇場基礎工作坊」。敬邀所有對Playback Theatre垂涎、想要進一步接觸或對表演著迷,同時心癢得躍躍欲試的朋友們,一起出席這場保證精采且回味無窮的戲劇體驗營。

本活動已順利圓滿完成,謝謝大家的支持。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我經歷的樂師工作坊

每當回顧自己竟然在一天之內(Jester帶領的四元素工作坊)學會寫詩,並且能夠熱烈擁抱原來畏之如虎的「四元素」時,總會一再尋思Jester是怎麼辦到的?因此便打定主意在這次十月十日的樂師工作坊中,除了體驗學習之外,還要好好地觀察觀察。

工作坊是從一個平淡無奇的肢體放鬆活動開始,然後緊接其後的是「拍背放鬆」活動,當Jester巧妙地引導被拍者一邊發出聲音一邊覺察身體,於是將身體的振動和發聲做了奇特的連結。

接著,Jester帶著我們進行幾項放鬆嘴部和喉嚨的活動,為了接下來的活動做了蠻不錯的鋪陳。

簡 單的發聲練習之後,接著是聆聽的練習。比較特別之處是緊接著前面的活動,再進行一項傳統的聆聽與信任遊戲,我們有著比以往更多的感受和發現。當活動進行到 我稱之為「丟聲音球」(一種把聲音視覺化的練習,練習時大家朝同一面站立,一個人站在大家後面喊其中一位)時,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大夥兒都玩得樂不可支。

在充分體驗聲音遊戲之後,一首「Don't worry, be happy」帶領大家看到如何將身體當成一種樂器(這首歌是Bobby McFerrin所唱,為無伴奏音樂,所有的聲部都是Bobby McFerrin自己唱的,經過錄音合為一首歌)。

在休息過後,接下來的拍手遊戲雖然簡單,卻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大家從來沒有這樣拍手過,不但覺得十分有趣,也挑戰我們擊掌節奏的速度和穩定性。大夥兒玩得既專注又努力,而其後的手腳混合節奏練習難度也更上層樓。儘管感官全開卻屢攻不克,引來嘆息聲連連。

當活動進行到「合唱團」和「Bass合唱團」時,每個人已經毫無困難可以自在地發出各種聲音,各種大自然的聲音和動物的聲音紛紛出籠,大部分的樂音和一點點的噪音,大家歌之舞之、足之蹈之,真是不亦樂乎。

我們清楚地體會音樂的共鳴和感動,在當下如此的貼近。內心忽然萌發感謝大夥兒相互為伴的因緣,這種美好的感受豈是平時形單影隻所能體會?

在 中午休息過後,我們進行了簡單的拉筋活動。也許是顧及時間壓力,我們驚鴻一瞥地進行了一個我個人稱之為「眼鏡蛇」的活動。兩人一組,一個人唱歌,另一個人 隨著歌聲起舞,唱歌的人就好像是印度的弄蛇人,那舞蹈的人自然就是隨著蛇笛起舞的眼鏡蛇。過程中我驚奇發現,無論是弄蛇人或眼鏡蛇,都可以感覺到共同創 作、連結一體的美妙。

接著Jester讓每一個人選擇一種樂器,用簡單的獨奏表達一種情緒,而後則進行合奏,將每一個單獨的音符串成多彩的綵帶。走馬至此,夥伴們大致已能體會用樂器表達情緒並和別人聯結互動的要素,也開始有了一些默契。

緊接著短暫的時間裡,Jester示範了即興作曲和歌唱的部份,隨手找一句話或是一首詩,抓住了其中的感情,就可以利用簡單的吉他和絃,唱出動人的歌曲。大家或沉靜欣賞,或鼓譟叫好,心中充滿欽羨仰慕,但也都知道沒有長時間的磨練是無法竟其功的。

從放鬆、發聲、節奏、互動(施與受)到集體創作,我們一步一步地將配樂的基本要素架構起來,最後再由聲音代換成樂器。至此,我們已有了充份的接觸和準備,難怪後來在演練的階段時,每個人對樂師的工作都躍躍欲試,不再畏懼不前。

最後針對Playback theatre的樂師在演出中起承轉合的任務,Jester讓大家試著用各種不同的形式練習配樂,因此我們也有機會再度複習流動塑像、定格、三句話、自由發揮和大合唱等不同的形式。

活動臨近尾聲,一聲聲「Jester辛苦了,感謝你!」,是夥伴們此時共同的心聲。

十月十日的樂師工作坊中,看到大夥兒又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神奇地「滑」入一人一故事劇場的音樂表演領域,在驚歎自己的成長之餘,也忍不住要問:「莫非Jester是來自霍格華茲的巫師?」(By 粉圓 2007.10.14)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相遇在金黃色的原野--記黃金小鎮行

也許,今天是適合「巧遇」的日子。

一早起來,就準備到口袋兒童書坊走一遭,因為今天在那兒有一場特別的活動--跳蚤市場。

其實到口袋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在跳蚤市場中尋寶,而是因為小魚老師今天也會到口袋,所以我們約好一起用餐,順便討論一些事情。

剛到口袋的時候,黑貓老師告訴我小魚老師正在參加巫婆老師的說故事活動,所以我便在跳蚤市場裡閒逛。走著走著,忽然看到了機車用的遮陽座墊,想到母親的機車座墊上破了一個小洞,於是就花了三十塊現大洋買了下來,這或許是今天的第一個巧遇。

在巫婆老師的課程結束後,就和小魚老師準備到附近的素食餐廳用餐,此時團裡的一位伙伴剛好來到,竟在口袋的門口和多年不見的朋友不期而遇。在伙伴一陣交談和小魚老師一陣雪拼之後,我們出發前往餐廳。到了餐廳,我也巧遇兩位福嚴佛學院的法師。在剛用完餐正要離開之時,團裡另一位從峨嵋趕過來的伙伴,又在另一桌遇到了認識的朋友。

於是一連串的巧遇,堆起了一種又興奮又期待的心情。

在用餐時大家討論到新竹附近有沒有適合聚會的場所,於是我們想到了清泉教會和苗栗公館的黃金小鎮。經過一番討論,決定趁著天氣晴朗,到公館逛一逛。

我們的目的是「藍衫襟典」,原先團裡的樂師工作坊一開始就有伙伴提議選在「藍衫襟典」,不過後來考量大家參與的便利性,所以改在新竹市內的場地舉行。當我們到了「藍衫襟典」之後,發現這兒果然是個好地方,空間很大,四周的環境也很不錯,不過如果只是用來做幾個人的工作坊,便顯得有點可惜。

隨後我們在牧羊人之家的林老師帶領下,到了牧羊人之家參觀。這兒的設施很完善,對孩子們而言,是很好的學習空間。當然,最讓我們讚歎的地方,是牧羊人之家為孩子們投注的心力。

在眾多美好的相遇之後,我們開始思考,讓孩子們和一人一故事劇場相遇的可能性。

回到茅香亭,和謝「笑」長討論了各種安排活動的方法,除了見識到謝笑長不凡的創意之外,也體會了「笑長」之所以是笑長的理由。在為黃金小鎮之行留下了美麗的記憶之後,我們啟程返回新竹。

回程的路上,大家除了分享今天豐富的收獲,也對於接下來要進行的工作,有了比較明確的想法。我相信這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地方,但真正吸引我的卻是那些讓人感動的「典範」。無論是清泉教會的丁神父,或是今天參觀的牧羊人之家,都讓我們看到了光輝,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的地方。

也許與典範的相逢,會成為今天最閃亮的回憶。但是,那究竟是純屬巧合,抑或是回應內心深處的盼望,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明白。(By Jester 2007.10.13)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拼貼、演出的層次和注意圈--十月三日團練後記

如果說有一種playback的形式最接近即興劇(Impro),我想,那或許是結尾時的「拼貼」(collage)。

拼貼此一形式,從字面看,理應源自於拼貼藝術(繪畫)。法文動詞「膠黏」(Coller)的意思是紙或物體貼在一個二度平面上,據說拼貼的靈感正是來自畢卡索和布拉克看到巴黎街頭貼滿層層海報的牆面(注一)。

如果用「貼滿層層海報的牆面」來形容playback theatre的拼貼,確實十分貼切。

在演出尾聲的拼貼,有時會直接讓演員就自己的感覺演出,有時則會邀請觀眾對該場演出聽到的故事或是發現的事情,每個人給一個「詞」--而後者的外在形式基本上極為類似即興劇的表演。

拼貼是一種非常適合探索故事不同層次的形式,尤其是那些「被其他海報蓋住的訊息」,也很適合在一場演出的最後被揭露,補強整場演出中未盡圓滿的事項。那麼,什麼是故事的不同層次呢?

有時,故事的層次代表不同的「觀點」。例如自己的觀點、他人的觀點、大環境的觀點(想像在政論Call in節目中的紛雜)、長遠歷史的觀點等等。有時,故事的層次代表著事發的源由。例如,故事中對某一事件的選擇、使故事主角做此一選擇背後的邏輯與動機、支持此一選擇的習慣領域所反映的外在環境與內在思維框架、訴諸原型或潛意識或原罪。有時故事的層次代表著演出呈現的方式;有時故事的層次代表故事不同的橫切片。不過無論如何,要呈現這麼多不同的面向,「拼貼」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十月三日的團練,主要是為比較新進的伙伴介紹即興劇場中的一些元素,因此屬於自由參加的練習。考量到一些入團較久的伙伴,以前曾經練習過故事的層次(注二),因此決定採用不同的途徑(approch),也就是試著使用即興劇場的表演方式來練習拼貼。

首先我邀請一位伙伴(teller)分享自己的故事,再由其他的伙伴以拼貼的方法嘗試表現出故事中各種不同的面向。

這是一個關於一位母親和她的兩個女兒的故事。一開始的拼貼大部份圍繞著故事中角色的觀點鋪陳,伙伴的演出也都掌握到故事的核心要素。隨著大部份「可以演出」的內容都已經呈現,伙伴們開始陷入沈思--故事還有什麼面向可以呈現?

通常在故事的核心非常清楚時,我們並不會由其他的觀點切入這個故事,因為演出很容易進行,說故事人和觀眾看了也十分滿意。唯有在已經「演不下去」時,才會思考新的可能。

有一幕拼貼的場景,姊妹們正彼此安慰著,照慣例,這一幕場景停留在一個溫馨的畫面,此時演員正想要退回,我便邀請舞台上的「姊妹」定格,並邀請「母親」上台對這對姊妹說話,同時加上一小段獨白。等母親退回之後,姊妹繼續延續之前的對話,但此時話題已經從彼此安慰轉變成為母親,讓演出有了新的關聯。

印象中這種「獨白」的呈現在我們團裡是第一次的嘗試,會採用這種方式的靈感則來自於戲劇競技中Space Jump(注三)。那麼,什麼時候是母親上台的時機呢?比較合適的時機也許是姊妹的對話告了一個段落後,彼此先在舞台上定格(約莫三秒鐘),不要急著退場,母親出場時,則透過說話或是其他的方式,提醒伙伴們「我需要你們的協助」。

有時在舞台上定格,能讓其他的伙伴有機會進場利用剛才的演出,把故事推向不同的層次。在最後一幕中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一位伙伴上台分享了一個不同的觀點之後,沒有留意到後方有其他的伙伴想要回應他的觀點,就急忙地退了回去。經過討論之後,我邀請這位伙伴重做一次,並且在說完之後,在舞台上定格。此時另一位伙伴出來陳述不同的觀點,而第三位伙伴也加入戰局,第四位伙伴回應了第三位。最後,舞台上的四個人定格,卻出現了一個視覺上的缺口,而在論點上恰恰也剛好少了某一個重要角色的觀點,我便邀請第五位伙伴上台補足這個部份,這一幕的拼貼將一個「大哉問」拋回給觀眾思考,為整場拼貼做了很好的結尾。

施與受(give and take)是即興劇的基礎,好的施與受能讓演出更順利,而舞台上的「等待」有時也是一種offer。

這場團練中也觀察到一點有趣的現象,當我們覺得同一個故事已經沒有什麼素材可用時,才會開始思考還有什麼可以發揮的空間,才會開始推演故事的層次。不過這是很好的現象,因為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推演故事的層次,會讓說故事人覺得莫名其妙:「為什麼我的故事不見了,卻變成大時代的兒女情仇?」

團練結束之後,思考著如何繼續發展團裡對議題層次的敏感度和演出能力,忽然想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注意圈(注四)。在鴻尚上史的《你也有100分的魅力》一書中也提及了這個觀點,不過他使用「第一範圍」、「第二範圍」和「第三範圍」來表示不同的注意圈。簡單地說,第一範圍代表注意力在自己身上,使用的話語像是內心的獨白,也就是關係中的「我」(或是所謂的「公眾的孤獨」);第二範圍代表注意力聚焦在某個角色或是物件上,使用的話語像是彼此的對話,也就是關係中的「你」;第三範圍代表注意力放在整個空間中,使用的話語像是公開的演說,也就是關係中的「他」、「大家」。

在舞台上能夠有效地在三個範圍中切換,也就是由小注意圈轉換到大注意圈,由大注意圈轉換到小注意圈,同時在轉換時不讓注意力分散,是很重要且有用的技巧。這種技巧除了能在「舞台上拯救自己」之外,也能提供拼貼不同的呈現方式。

舉例而言,演員可就同一個角色呈現三種範圍的轉換,像是先前提及的例子,當姊妹二人在舞台上定格,母親在舞台上可以先分享自己的感受「哦,我有兩個寶貝」(第一範圍),再對觀眾說「他們是我的寶貝」(第三範圍),最後,對著兩個孩子說「是的,你們是我的寶貝」(第二範圍)。

另外,由於在拼貼的過程中並沒有限制同一個角色同一事件不能重複演出,所以如果有某個角色的印象非常鮮明,可以在某個場景出現之後,另一個場景再以同樣的身份出現,並且透過注意圈的轉換,讓觀眾有不同的感受。

重複,有時能夠帶來很大的力量。

其他還有許多的應用,例如舞台上的演員能夠透過注意圈的轉移,演出類似雙口相聲或雙幕劇(Two scenes)的呈現(另一種方式可能是使用Inner voice)。兩個人在舞台中間對話,一個人先轉向另一邊喃喃自語(第一範圍),然後再轉回來繼續對話(第二範圍),然後換第二個人轉向觀眾說話(第三範圍)。

無論演出如何呈現,playback theatre的基本精神是「演出說故事人的故事並當成一份禮物送給他」,因此過多的猜測和過度的詮釋,甚至是天馬行空的發想,都有可能傷害到故事和說故事人的感受,我覺得這也許就是Playback theatre和Impro最大不同之處。不過許多Impro的形式十分有助於playback的練習,像是typewriter(注五)就可以用來做活報形式的基礎練習,而即興演出的基礎也是一致的,因此即興劇的基礎訓練,也可視為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基礎。

至於要先發展即興劇場的藝術呈現和創意表達,還是先發展同理心以便掌握故事的核心,我想在不違Playback theatre的根本精神下,也許可由團體討論共同決定。(By Jester 2007.10.06)


(注一)參考劉惠媛,《沒有圍牆的美術館》,幼獅文化出版社,2002.1。 (注二)見李志強,〈故事多層次的練習〉,http://tw.myblog.yahoo.com/play-back/article?mid=24。李志強,〈故事的層次〉,http://tw.myblog.yahoo.com/play-back/article?mid=20。 (注三)這個形式簡介如下:一個演員開始演出,第二個人凍結(freeze)場景,並開始第二個場景的演出。第三個演員凍結場景,並開始第三個場景的演出。第四個演員凍結場景,並開始第四個場景的演出。一旦場景被建立了,最後進入的演員要找一個理由退場,此時場景回復到先前的場景。由第四個人開始到第二個人,每個人在自己「原先的場景」中找一個理由退場。一直到只剩下第一個人。採用新的身體姿勢須合理,這個活動想要加入多少人都可以。 (注四)見瑪.阿.弗烈齊阿諾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6,p444-445。 (注五)這個形式簡介如下:一個演員扮演一個作家,其他的演員演出他寫作的作品。作家和演員在一個好的施與受的狀態,說一些內容讓演員有發揮的空間。此一形式也可以和一頁頁產生關聯。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口袋書坊演出後記

昨天(十月一日)下午到口袋書坊,為巫婆老師和她的朋友們演出一場Playback theatre。嚴格來說,這並不算是一場完整且正式的演出,反而有點像是一次團體活動,一則是因為這場演出帶有某種特定的主題(或目的);二則是可以出席的劇團伙伴連我在內只有五個人,也限制了演出可運用的形式;三則是對象一開始通知時原本以為只有三個人(演出時則有七個人)。

為什麼會有這一場演出呢?原因其實很單純,除了莫名其妙的緣份之外,主要是因為我們想回應口袋書坊的熱誠,並給予這群熱愛孩子的老師們一點支持!

當時聽說巫老師和幾位朋友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決定開店時,心中非常驚訝!在此之前,只在Email上和巫老師交換過意見,並沒有實際見過巫老師。後來和她相識,也是因為她參與了小魚老師的工作坊,遇到了團裡某位伙伴的朋友,後來又知道了新竹有一個一人一故事劇團,所以主動嘗試和我們連繫。

開店一個月之後,我第一次到了口袋書坊。除了巧遇大學同一系的學姊之外,也被她們的熱情和努力所震憾。

但,想要經營一個事業,只有熱情和努力是不夠的。

果不其然,過了幾天,巫婆老師遇到了開店以來,第一次現實的嚴峻考驗。為了更積極地實踐理想,於是巫婆老師希望邀請我們劇團為口袋書坊做一場公開的演出。

這一類演出的規劃和教育訓練課程的規劃很類似,首要之務是了解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才能進一步評估是否演出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理解巫老師所遭遇的困難之後,我邀請團裡兩位資深的伙伴同行,再一次造訪了口袋書坊。

這兩位伙伴之中,一位投入青少年陪伴工作多年,一位是資深的讀書會帶領人,並從事多年的繪本說故事工作,我相信兩位伙伴的經驗能夠給口袋工坊一些好的建議。

在理解巫老師真實的困境之後,一位伙伴提出了較具可行性的建議:先為口袋的主要成員做一場演出,讓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同時對一人一故事劇場有初步的認識,這也促成了這次演出的機緣。另一個工作則是伙伴願意到口袋書坊帶領成人繪本,希望能夠對目前的困境帶來一些幫助。

有時,走投無路只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可以轉彎,不曉得還有其他的道路而已。

不知道是不是另一種巧合,上次邀請的兩位伙伴,都無法參加昨天的演出。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達成伙伴交付給我的使命:讓口袋書坊的老師們有機會審視自己真正想要的價值。如何在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面對第一次觀賞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朋友,演出並帶給觀眾省思的機會,對我而言是件不小的挑戰。於是,我把教育訓練的經驗帶進了這場活動之中,透過一個「自我檢視」的活動,引導大家面對「捨取」的難處。

在小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帶著滿滿的感受,觀眾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此時此刻便成為playback theatre演出最好的時機。

漸漸地,從「流動塑像」之中,大家開始認識了playback theatre的儀式和形式,開始自己現在與過去的經驗與感受,以及生活歷程中的衝突。與會者分享著無法言喻且不知所以的感動,此時一位老師分享了這陣子以來所遇到的一些衝突。

我採用了不完全依照敘事時間順序的「一頁頁的故事」,算是一次大膽的嚐試。第一幕的歡樂,對照第二幕強烈的衝突,把故事拉到了一個緊張的情緒中。第三幕我卻帶回到之前的內在衝突裡,我相信這種紛亂的情況才是真正的常態,說不定是一個更大的不安定因素。第四幕,回到勇氣與支持,在觀眾們模糊的視線中,送出了一份禮物。

在第三幕中,因為伙伴演出了說故事人沒有說出來的事件,讓說故事人大為驚訝。這或許正是Jonathan Fox所提出市民演員(Citizen acter)的力量。正因為經歷過類似的事件與生活,所以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習以為常的瑣事,就成為演出中最具有穿透力的存在。

演出在「拼貼」之後結束,緊接著便進行座談和分享。除了回應觀眾的疑惑之外,也多了一些機會,讓伙伴們說說自己對口袋的感覺。不知為何,我忘了原本還設計一個簡單的結束活動,也許是此時此刻的感受已經豐盈,無需錦上添花。團裡伙伴繼續留下來分享演出的心得,後來才知道觀眾們到了樓上也繼續分享著觀看演出的感動。

每一次演出的同時,我們都會收到許多寶貴的禮物,那些故事、感受和演出的經驗,最重要的,是能夠回應說故事人故事的核心,服務說故事人的故事。

謝謝口袋書坊給我們這次機會,也希望口袋能夠愈來愈好,一步步朝著理想邁進。(By Jester 20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