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一人一故事劇場樂師工作坊(2007.10.10)的輔助文件,作者是Jester,Jester是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的一員。
要成為一個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樂師,有幾個基本的要求。第一,傾聽的能力;第二,表達的能力;第三,團隊合作的能力;第四,執行儀式任務的能力。
另外,每一個劇團、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的樂師,崇尚精簡地呈現說故事人故事的核心。適用於本團的概念不一定適用於其他的團體或是個人。
本文僅是作者一己的經驗之談,並不代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樂師的標準。若無醫生指示請勿任意服用,如產生任何不良之作用與副作用,作者與劇團恕不負任何責任。
主要參考書籍:《即興真實人生》、《聆聽心靈樂音》
儀式與樂師
當演出開始時,大部份的時間裡主持人會把主導權交給舞台上的演員們,此時樂師便接替著主持人,繼續儀式性的輔助角色。
許多故事的呈現是從音樂開始。音樂的出現代表此時的舞台將進入一個不同的時空場景,所以音樂也可以說是舞台上即興表演的第一個Offer。許多演出也以音樂作結,因此音樂也可以說是舞台上即興表演的最後一個音符。
樂師的音樂協助故事的推展、協助觀眾了解並清楚地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且讓說故事人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故事。當然,也在主持人保持沈默的同時,協助主持人完成任務。
想像原始部落的宗教儀式中,音樂和唱詠在儀式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教會的傳統陷入了過度儀式化的窠臼時,馬丁路德所採用改革手段之一也是音樂。人人皆是祭司是新教的主張,在天主教會中一般信徒只能默默聆聽,也因此新教需要找到人人都能參加歌唱的簡潔形式,這就是「聖詠」的由來(當然,這裡面也包括了語文的因素)。
演出與樂師
除了儀式性的參與之外,在演出的過程中,樂師和演員同時「出現」在舞台上。因此,樂師和演員一樣,不斷地透過施與受的過程,在舞台上即興演出說故事人的故事。唯一不同之處是樂師並沒有實際上出現在舞台中央,而是透過「聲音」和演員共同演出。
正因為和演員一樣,因此演出中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角色、一個環境、一個物件、一個情緒或是一段故事。樂師為了能夠在舞台上呈現這些不同的樣貌,需要做一些準備。
由於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的樂師,並非為樂曲服務,而是為故事服務,所以高超的演奏技巧並不是最重要的要求。那麼,一個演出中的樂師,需要做好那些準備呢?
簡單地說,樂師的演出需要以下四種能力:對故事和演出的敏覺力、和演員共同演出的能力、產生適當音樂和音效的能力,以及放手去做的勇氣。
因為音樂具有強大的穿透力和影響力,一個「錯誤」的聲音就足以破壞整場演出,因此有時樂師的演出和演員相較,需要更大的勇氣。這部份有時反應出樂師的直覺,但更多時候可能僅是跟隨演員在舞台上的演出。當舞台上某位演員的肢體伸展到極限時,一個適時的音效提供了一個轉折的可能。當故事在舞台上遲滯不前時,一段過場音樂能夠讓故事加速前進。
簡單地說,樂師要有把「所見」轉變成為「所聞」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重點不在複雜的音樂和技巧,適時適所適量即可。有時突如其來的沈默,其力量遠超過三分鐘不停的吶喊。
當然,樂師需要可以上手的樂器來輔助。一般而言,最容易掌握同時也是幾乎每個樂師都擁有的旋律樂器,就是自己的聲音,而節奏樂器則是掌聲。另外,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可用的素材,無論是紙袋或是塑膠杯,只要能夠發出聲音,都能夠成為樂師可用的素材。
雖然說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樂師不一定要擁有很好的音樂演奏技巧,但是好的演奏技巧的確能讓演出變得不同凡響,因此掌握一項主要的樂器能夠協助樂師處理各種可能的故事和情境。至於敏覺力以及和演員共同演出的能力,不但需要同理心的培養,更需要舞台上的專注和與團體配合的默契,這部份留待「配樂與樂師」再談。
配樂與樂師
樂師可以使用配樂的觀點使得工作變得更容易。而配樂的工作大致上可以分成下列幾項:區分聲音的重要性、掌握時間點、呈現故事的核心。
首先,在舞台上要區分不同聲音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將一幕戲的聲音分成「對白」、「旁白」、「環境音」(現場音)、「雜訊」、「背景音樂」和「音效」等等。在Playback的演出中,大部份的時候,「對白」和「旁白」都發生在舞台上,只有極少的機會,演員會嘗試用和樂師對話的方式,來製造效果。因此,樂師能夠提供的音樂,重心主要是在是現場音、背景音樂和音效這幾個項目。
為了讓觀眾能夠感覺到這些舞台上的聲音,因此聲音有不同層次的重要性。一般的狀況下,對白和旁白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需最清楚洪亮,接著可能是重要時刻的音效,然後是背景音樂和環境音。最後,雜訊必須儘量去除。有時需要環境音來塑造或影響氛圍,此時環境音的重要性便會放大(如森林中恐怖的感覺)。
一旦排列好各種聲音的重要性,樂師就容易掌握分寸。當演員在對話時,配樂的音量要降低,甚至無聲。而在舞台上出現不必要的沈默時,樂師則可適時地放大環境音,協助故事演出的進行。
在認識「音量」的控制之後,接下來要關心的課題就是「什麼時候」要製造聲音。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正如同「棒球場上,當新上場的投手連續投出三個壞球,教練要不要喊暫停」或是「籃球場上,當被對手連續投中五個三分球時,教練要不要喊暫停」一樣,並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有一個簡單的觀念可以提供參考:「音效要出現在能夠加值的地方」。諸如故事情節的轉折處、結尾的定鏡、隨著演員肢體延展都是很好的時間點。
和影片的後置配樂不同,PT的配樂即時且具有互動性,亦即配樂的本身亦會參與演出而直接影響結果,同時在即興演出中並沒有修正的機會,所以需要更大的決心和勇氣。
相反地,由於演出或觀賞的過程是線性(時間)而且無法重覆,一點小小的失誤如果無傷大雅,便不會被一再檢視,所以某個程度上也可以「忽略」小小的失敗。
最好的音樂不見得是最好的配樂。有時配樂太過「搶鏡頭」,反而會把觀眾的注意力由舞台上拉到樂師席,減弱了演員演出的力量。正所謂: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得少不如說得巧。
成功的配樂,在完成任務(襯托劇情需求)以後,會默默地回到無聲的狀態,正如同每一位演員在送出演出這份禮物之後,放鬆自己,回到空的狀態,以便進入下一場演出。
Playback的演出中,如何掌握核心的要素,則是第三項要留意的地方。這部份對於主持人、演員和樂師,都是重要的功課。
任何的配樂都有其服務的對象,在一般的影片中,服務的對象是影片、意圖和故事;在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中,服務的對象則是故事和演出,前者和說故事人有關,後者和演員及觀眾有關。
由於樂師的存在也是演出呈現整體的一部份,因此樂師和演員一樣,也強調精簡的演出、用詞和音樂。不過說精簡很簡單,但是要怎麼辦呢?有個簡單的作法,那就是保持專注。
專注是樂師配樂時最重要的事情。在聆聽故事時,樂師同理說故事的人,掌握故事的核心和精華。在主持人下指令時,樂師同理主持人,掌握演出的形式和可能的節奏以及流程。在演出的過程中,樂師以觀眾的角色同理舞台上的演員,一方面參與演出,一方面以觀察者的角色協助修正整個流程。
因此,樂師最重要的特質是用心傾聽,而不是拚命演奏。如何用最精簡的方式,把故事的核心要素呈現,並協助主持人、演員演出,是每個樂師的挑戰。一旦我們能感受到演出中的各種情形,就能進一步評估「夠不夠」。如果不夠,接下來才是思考如何用手上的樂器創造出最好的效益?
最後附帶一提,影片在加上聲軌(音樂和旁白)之後,必需要站在觀眾的立場修過,即興表演雖然沒有這個機會,但是試著把自己放在觀眾的立場去配樂,也是個有用的方法。演出的過程中,樂師的位置其實比較接近「觀眾」,而非「演員」,也因此能夠縱觀全場,提供必要的支援。
既然是個「觀眾」,那麼在觀眾期待有聲音的地方適時的發聲,不是很有趣嗎?
形式與樂師
在不同形式中,樂師有著不同的任務,有時必須唱獨角戲,有時則得負責切割不同的幕和場景。簡單的對照表如下所示:
形式 | 儀式 | 演出 | 配樂 | 樂師的工作 |
修正/轉化 | | | | 參與演出 |
流動塑像 | | | | 開場、結尾、參與演出 |
轉型塑像 | | | | 過場分幕(含頭尾) |
一對對 | | | | 過場分幕(含頭尾) |
定格 | | | | 過場分幕,下標題後短暫配樂 |
三句話 | | | | 參與演出,每一句話單獨使用一種的樂器 |
一頁頁 | | | | 參與演出(可協助結尾) |
四元素 | | | | 讓座給表演音樂的演員 |
敘事者V | | | | 參與演出(可協助結尾) |
自由發揮 | | | | 開場(序曲),結尾,參與演出 |
大合唱 | | | | 參與演出(可協助結尾) |
拼貼 | | | | 參與演出(可協助結尾) |
在一對對、一頁頁、定格等形式中,樂師扮演著切割場景和幕的功能。在大合唱或是流動塑像中,樂師和演員一起演出,或是呈現出獨特的氛圍。
在自由發揮(或稱故事、角色扮演)的形式中,當演員們正在佈置場景時,樂師的音樂是此時唯一的演出者。此時樂師要用音樂來塑造氣氛,一首合適的歌曲或是一段充滿情緒的音樂,能讓演員在開場時更有力量。運用歌曲時,和所有即興的表演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限制,改歌詞、拼貼歌曲、即興創作都可以。當然,要照顧到故事和藝術性質,不能讓演員無法順利演出,或造成觀眾的反感。
就像不同的演員有不同的風格一樣,其實樂師也是如此。由於樂師並不是一人一故事劇場的主角(基本上不會有人選樂師來扮演Teller actor),但是卻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能讓故事由平面變成立體,也可以協助演員伙伴們更容易的演出,協助觀眾更容易接收訊息。也因此無論何種形式,樂師都得仔細聆聽故事,分析故事的內涵,更要全神貫注的觀察伙伴們的演出,適時的給予支援。
一個好的樂師在演出時,他的眼光不會離開舞台太久,不會低頭自顧自地玩,因為他一直和舞台上的演員站在一起--樂師,也是一個重要的演員啊。
(By Jester 2007.10.10)